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注释
大宁院塔记庆历七年十二月 宋 · 刘琦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六六一
粤自元胎无象,太素□形,陶冶万灵,鼓舞群动,而衣被亨育之仁,功不可以名况者,其三极之道,而元气之宰欤。
故圣人作为郊邱以尽其报祀,陈其祠祝以降乎嘉生。
矧惟觉皇之抚运也,等隆二仪之尊,奄荒大千之界,道济群有,恩加四生,正觉无解而并群迷,至慈因相而咸救诸苦。
同大虚而物无不纳,开證悟而妙议无边,为大总持而庇我黎庶。
自神光显赫,纪乎鲁史之编;
威德开祥,肇乎汉闱之梦。
故像法东被,顿教西流,能仁传洎于舍灵,圜首尽思夫祈报。
塔庙之建,此其谓乎。
宛陵郡作藩南夏,据吴上游,地产气序之平夷江汉冈峦之滨带,馀县有六,经居上焉。
东晋以还,李唐而降,牧伯令长,必择其清贤。
风谣民教之在柔,神奸疠疫之不作,丛是吉祥,号为胜壤
负城西出一舍,院曰大宁,乃唐禅师应公宴坐庵址也。
自昔迦叶授佛心印,得其人而传之,至师于比邱凡二十五叶,而达摩得焉。
后而传之径山公禅师,即径山之法裔也。
蝉联珠贯,咸振祖祢,而净土因人,肇为宝所。
厥初圣贤经始之灵异,水木更运之迁回,缔搆废兴,悉存院记。
院之始创,本曰长安,洎于皇朝,乃赐今额。
惟壮严清净之居,真日月琉璃之界。
经皇之所安止,清侣之所栖游。
檀施嗣臻,香象蹴踏。
院释晏明得如来付嘱之旨,成诸佛报运之缘。
发洪愿心,运广大力,尝谓道成由乎己立,国净资于他化。
遂同本师悟公募施,就院建佛阁一十二间,雕塑圣像三尊。
一殿月容趺俨,栋宇翚飞。
宝严侔祗树之园,象设拟竺乾之所。
胜缘日就,行檀悦随,入于本院,建法堂三间,香积房庑。
院成,乃召其徒谓曰:「夫无存于化,是名无相庄严;
担受持,故曰菩提妙果。
今贤劫去世已远,大惧教沦,而至圣互兴,扶此法要」。
于是乃建泗州大圣宝塔一所于院之后。
作是愿已,爰募有情聚落之人,赞叹踊跃,委货币而言舍者,如号召而至焉。
莫不度材揆景,命匠程功,开盘礴之基,穴烟岚之秀。
轧地轴而疏址,宵堮而创规。
斲峻成夷,镌岩砻础。
二筑靡劳于覆篑,基冈岂自于他山。
其徒蒸蒸,其作凭凭。
经纶广袤,棼撩相承。
金绳界道以增焕,宝网罗空而上哜。
烛万象之明灭,洞回溪以无际。
右腋于浚壑,左跨于巨峰。
重峦伏其背,大野朝其向。
耸盘据回抱之胜势,为坚牢地神之固护。
兹所谓成第一希有之功德,就不可思议之福缘者矣。
塔成,无虑总五级,而圣像在焉。
用缗五百馀万,自宝元岁在戊寅而矢谋之,年踰七次,庆历甲申而工役成。
噫,西方之教也流于震旦,而巍巍赫赫,如此其大者乎!
故离苦恼而涉是境者,疑化城焉。
功德既圆,会议刊石,且欲流之异时,以永其传。
庆历七年十二月十五日记。
按:嘉庆《泾县志》卷一一,民国刻本。又见《泾川文载》卷三九。
读《还纳吉以清白》2008年 当代 · 蔡淑萍
七言绝句 押真韵
纷纭还说旧烟云,一刹惊看面目真。
莫把“主权”浪说事,是谁传语杀斯人?
注:文载《炎黄春秋》2008年第二期。
读《另一个段祺瑞2009年 当代 · 蔡淑萍
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四部
迅翁笔下已模糊,八十年知真相无?
勃氏华沙亦曾跪,新牌“顽石”意何如?
注:文载《炎黄春秋》2009年第五期。勃氏,勃特。马克思说,中国真是东方的一块顽石。
鹧鸪天 其一 滇缅路感怀1996—1998年 当代 · 蔡淑萍
 押词韵第十一部
漫漫滇西山水程,何寻当日旧旗旌?
密林瘴气朝吹血,怒水残阳暮带腥。

拼蚁死,拄天倾,硝烟散后万山青。
道旁有木今如拱,似向行人说远征。
注:文载,抗战中滇西战场中国远征军有如蚁阵之前赴后继始获惨胜者。
湖山忠显康济王绍兴二十二年 宋 · 詹步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六四四、嘉庆《泾县志》卷九
善为政者,先成民而致力于神。
民不失职,神乃因民和而降之福。
周内史过曰:「神,聪明正直而壹者也,依人而行」。
盖人有德则依之也。
绍兴十九年括苍朱公被天子命来宰是邑,遍谒群祀,至王之祠,叹其庭宇痹陋,欲革而新之。
会其莅事方始,惠未及民,期年政成,公乃告谕民吏,以谓王之血食于此,凡岁之水旱灾厉则祷之,寇盗克斥则祷之,咸若有答焉。
王之有功于汝民也,彰明若此,是宜大侈祠殿而宣其烈。
由是富者出其材,贫者出其力,公又抉剔赢羡,均输委积,规模既远,庸役惟时。
逾年,新庙灿然,曰庭曰庑,有俨有侐,实为改观。
又命筑垣墙百丈。
壬申九月,公率僚佐吏民落成之,莫不相与高蹈而咨嗟。
盖公之始来,急欲鸠工,则惠未遍而民弗从,信未孚而神弗福焉,岂非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之说乎?
是岁仲夏,大作淫雨,溪流暴涨,公乃有请于神。
已而邻境皆被害,独泾无患,岁复大稔,此又神之报祝,显然昭著,岂非民和而降之福,与夫所谓依人而行之者欤?
然则公之事神治民,可谓至矣。
咸愿刻石,以彰公美,以扬神休,属步为记。
步目睹盛事而得其实,故不敢以芜陋为辞。
若夫王之忠义大节,及其谱系爵号,皆在晋史,前人碑刻具存可考,兹不复云。
按:《泾川文载》卷四八,道光刻本。